說真格的,這次讀《美的覺醒》還是第一次通讀蔣勳老師的整本書。多年前曾在舊書店買過《給Ly's
M-1999》,翻了一兩篇不感興趣就擱下了,報章雜誌的文章不論,書大概就只翻過這本。lakebright考博物館所時,到處搜刮老師寫的的美術史,還花大錢買了一套好幾千的有聲書,加上國內每逢美術大展,總會請老師演講、寫文章。對他的雅俗皆宜這時紮下深刻印象;在書店工作,老師的書一出,幾乎都會上暢銷榜,不管是藝術書或是文學散文,這麼多人著迷於他的東西,倒是值得好好探究。
目前分類:閱讀 (185)
- Dec 07 Thu 2006 14:35
讀 蔣勳 《美的覺醒》 及其印象
- Dec 03 Sun 2006 02:05
讀 詹宏志 《人生一瞬》:溫情有趣的另一面
詹宏志先生的《人生一瞬》上市前,總公司商品處的同事寄了封推薦信給公司同仁:以為就只是個名人出書,沒想到文筆頗有可觀...看來這位同事對詹先生不太瞭解,年輕時他也寫小說,還寫得不錯,選入過年度小說選。這些年他寫的工具書、趨勢書,也看得到流利精鍊的文字。文筆好我倒是一點不意外。《人生一瞬》打著他第一本半自傳散文集的名號,一推出書市馬上造成轟動,搶佔誠品中文創作排行榜首位。這位引領風潮的趨勢家、企業家再一次展現他的魅力。
- Nov 24 Fri 2006 12:08
讀 奧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繁複的織錦圖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新聞媒體再度作落點分析,村上春樹會得獎的謠言一度甚囂塵上,結果揭曉是土耳其的帕幕克,媒體再度「槓龜」。這種預測熱病每年都要發一次,要命的是每次都不準,真是無言><像去年也傳美國的菲利普羅斯會上,結果還不是由哈洛品特拿走;最近也湊熱鬧看了帕幕克的書,不是他的得獎作《伊斯坦堡》,而是成名作《我的名字叫紅》。
小說從細密畫家高雅之死開始,時間在16世紀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此時伊斯蘭的細密畫家受到、金錢的誘惑、威尼斯繪畫的影響,有些開始偏離傳統永恆不變的圖式,開始畫討好西方市場的東西賺取金錢,細密畫家分為兩派。在宮廷細密畫家的勾心鬥角、東方傳統與西方新潮的拉鋸、金錢的誘惑下,發生了細密畫家高雅的謀殺案。官僚布拉克回到故鄉奉命調查,卻見到舊情人莎庫兒,愛意無法收拾,但她已嫁為人婦丈夫遠征未還,還有小叔追求...
《我的名字叫紅》用了後現代手法,一次用了用了幾十個人的的敘事角度推動故事進行,裡面除了人的視角外,還有屍體、樹木、顏色、驢子的視角告訴你這個故事,像是開頭就是屍體的角度。一個事件裡,常可以透過主角間不同甚或矛盾的視角看事情,宛如羅生門般。除了敘事角度橫的擴展外,另一方面時間也進行著縱線的流動,這部小說宛如繁複的織錦圖在妳面前展開。就連兇手也還會有兩個聲音,一個是外表誠實無欺的細密畫家,一個是內心煎熬的兇手;整部書展現傳統與現代衝突、新穎的威尼斯畫法和傳統的細密畫的取捨對立、伊斯蘭世界裡的婚姻、男女關係,整部書一再一再細緻地探求。
有點辛苦地讀完這本書,雖然作者已經用在細緻繁複不過的廣大篇幅包容了伊斯蘭內在靈魂,有時候卻不太能領會他所要表達的細微之處,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差異所致,我對於土耳其伊斯蘭世界瞭解太少。雖然如此,最令我感興趣的也是這部份,看著另一個民族的內在靈魂,他們是如何看世界、想事情。以前教科書書上都是以外人的角度描寫伊斯蘭,視為「他者」。帕慕克的書卻可以提供土耳其伊斯蘭的角度,不再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說話的主體,這不是很有趣嗎!
++++++++++
- Nov 21 Tue 2006 03:22
不如去流浪:讀 舒國治《流浪集》
舒國治向來是慢工出細活,從2000年《理想的下午》到2006年《門外漢的京都》足足讓人等了6年。原以為下一本書大概又是五年後的事,沒想到8個月後《流浪集》就問世了。《流浪集》談流浪、散步、喝茶、睡覺,是他近幾年來的新舊文集結,雖然不像《門外漢的京都》一次探究盡京都的各個面向,但流浪集的數篇文章還是有內在聯繫性,在我看來是種自在閒散又有趣的生活態度。
從《門外漢的京都》看到舒國治眼中不同於別人另種迷人的京都,《流浪集》則向我們展現了舒國治的內在風景。他的癖好、生活態度,舒國治之所以為舒國治---一個令人嚮往的姿態、一位想與他結交的奇人。他曾在三十歲時,在美國公路上奔馳流浪各個鄉鎮間,一晃就是好幾年。筆下旅行者、流浪漢有著某種共通的靈魂。傑克倫敦的搭火車便車競賽...等。談及的事情都特有一種道地的「味」特別有靈性,從文字中湧出情景呈現在腦海裡;我又特別喜歡「流浪」的感覺:看遍世間、又漂泊不定,不為眼前的東西久佇。張開身上所有的感受器官,接受一處處新地方給你的新奇感,不斷出發著、體驗著;有些東西又特別有共鳴,例如幾乎維持最低所需、不為舒適享受而為旅行而旅行著。
裡面文章文白夾雜,有些半文半白,有些全篇近乎口語,有些又全是古文還以為是袁宏道在世。三種語體的文章都各有特色,很多人尤其推崇他的白話文,雖然夠簡單明瞭,卻不得增刪一字。直追民初周作人般的大家。文字方面,很希望有天能像他的白話文程度。但最佩服的還是他的半文半白文章,組合運用得如此漂亮合宜,和楊牧一樣(這部份也因我的古文程度離得心應手還遠得很,而且越來越遠)這本書如果硬要挑毛病,通篇以古文寫的還是過於艱深,不太能雅俗共賞。另外,流浪集裡的生活精神除了吸引氣味相投,威力是否能大到讓規矩的人逸出其固有模式又不得而知,或者這些人看完的感受是什麼也令人好奇!
- Nov 11 Sat 2006 12:19
讀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美國喬治城大學皮翠拉‧瑞沃莉(Pietra Rivoli)教授從他一件6美元的T恤的故事開始說起,研究全球化影響下,製造商如何各取所需,透過繁複的加工步驟、運輸,用最便宜的成本製造一件T恤。她的T恤上的棉由美國西部的棉化田所產,送到中國加工,再送回美國銷售。在全球化影響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商品,常常這樣在國際間加工旅行著。用類故事的寫作方式,講到棉花業者時談起他們家讀的奮鬥史,到了中國也說起女工和幹部他們的生命史和產業史,輕鬆活潑的方式來敘述國際貿易、全球化的活動,宛如大學裡懂得說故事的厲害通識老師。
因為她的經濟家身份,講到數字、專有名詞時還是一派本色。剖析美國大力倡導自由貿易下,最大的違規者還是自己。眼前的例子:在保護政策下美國棉花業者至今還是全球霸主。雖然精彩,外行人看來不免有點乏味。她本身贊成全球化、認為全球化不管是經濟面或是道德面,對於這世界都更有幫助。然而她的行文還是保持基本的中立,贊成人士、反對人士的理由、意見皆有呈現,並透過實際的觀察、訪談、研究,檢驗這些反對意見、贊成意見也好,在真實世界的運作下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在她的研究中,發現不少刻板印象中的謬論,也加以推翻。
儘管我對於全球化比較反感,看完這本書後觀念倒是有些修正,不再這麼執著於一方;這本書的優點包括:讀起來輕鬆不無聊,深入實地探訪,立論中立言之有物,研究主題有趣。種種因素相加,這是本可以一讀的好書。
+++++++++++
- Oct 10 Tue 2006 23:11
讀 格雷安葛林 《我自己的世界:夢之日記》
當今世界上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之一---格雷安‧葛林---曾經多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直到過世都沒得獎。他兼擅純文學和大眾小說,不管是挑剔的文學愛好者或是一般讀者都有很多人喜歡,這是一個很不尋常的現象。反映到他的推理懸疑小說,也有許多言在意外,令人可以推敲的內涵;他曾經當過間諜、戰地記者,遊遍五大洲,身處過許多動盪不安、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政局、時期,說是出生入死也不為過。加上他多情的性格,四處留情,這麼複雜的人、這麼有趣的作家,並沒有留下自傳,只有立下遺囑,死後發表他選輯的日記。而且不是一般的日記,是紀錄他晚上作夢的「夢的日記」。
既然是「夢的日記」,當然是虛構,為何又要在死後發表呢?佛洛依德說:人有潛意識,夢是其反映。葛林難道是怕生前發表,眾人會以此做根據,臆測他的心理判定這個人,徒增他的煩惱?還是他想告訴讀者某些真實的「什麼」,卻要用隱諱的方式表現,避人耳目又不用負責?又或是只是想死後幫子孫撈一筆?我自己比較喜歡第二個答案。
這本書不純然只記載他的夢,夢中世界和真實世界夾雜,有時他也會跳進來評論、說些話。一般人的夢多半是荒誕不經沒有道理可言。但葛林的夢幾乎有其結構,合理的像另一個真實世界。裡面也出現間諜的夢、冒險的夢,反映他多采多姿的冒險生涯,令人讚嘆是何其豐富的人生。雖然夢終歸是夢,不能當真,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多看到葛林一點。當初這本書在英國發表時還造成一股葛林熱,BBC還特別做了一個特輯。
- Sep 02 Sat 2006 01:15
讀 劉克襄《失落的蔬果》
《失落的蔬果》一書介紹許多不知名的野菜,作家劉克襄經營自然寫作多年,長年在山林鄉間旅行,將各種不知名的蔬果,做成紀錄,成為今日書中一篇篇的文章。並不像是一般圖鑑是或是野菜食譜類只作些實用性的介紹,文中帶入他的個人經驗,與蔬果接觸的關係史,是帶有濃厚個人風格的野菜誌。
在翻閱書中各種野菜蔬果時,看到曾經接觸到的,總會感到很親切,像昭和草、牽牛花...等。書裡有一篇介紹茄冬,作家說已被人遺忘,晚近只看到關西有人採食。不過八月底到內寮平菁街95巷進去的山道爬山時,剛好看到一個約50歲的老人扛著一大簍茄冬果實下來,後來又發現路旁茄冬被砍伐的痕跡,留下枝幹,果實卻被摘採走,或許可作個補注。
==========
書名:《失落的蔬果》
- Jul 29 Sat 2006 15:40
讀 《賴聲川的創意學》
創意是可學習的嗎?一般的想法是不能。不過賴聲川並不認為如此,這本書闡述他對於「創意」的概念和想法,更提出一套可學習的方法。將創意的學習分為兩部分:智慧和方法,也是點子的形成和執行。更強調前半部份,坊間、學校所談的創意學習多是方法面的學習,卻撇開「智慧」不談。不教人如何長智慧、培養心性。雖然用佛法的角度切入,會讓人感覺在傳法。但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靜靜思考。未嘗不是如此,創意有高低,背後如果有個更高的文化涵養和智慧支撐,創意才會有深度有撼動人心之處。
- Jul 27 Thu 2006 16:20
讀 賀景濱《速度的故事》
「如果GG不長在GG的位置,你覺得好不好?」我聞了一下酒杯,最先逸出來的總是花香。
「要是GG長在手上,雖然可以自體口交,可是煎魚時會燙傷。」
「要是把GG藏在腋下呢?」
「那蛋蛋會被夾得哇哇叫。」
- Jul 14 Fri 2006 09:10
讀卡洛斯˙M˙多明格茲《紙房子裡的人》
英國劍橋教授布魯瑪預言自己會手拿狄金森的詩集死去,她在購得詩集珍本時果然被車撞死。接替她位置的教授收到一封來自厄瓜多的信,署名給布魯瑪,裡面是康拉德的《陰影線》,上面佈滿了水泥碎屑。教授好奇心被激起,於是遠赴他的故鄉厄瓜多尋找答案。到了那裡,他聽到一個傳聞,有位叫卡洛斯的失心瘋藏書家用書築了一棟房子,還住在裡面。而這人跟布魯瑪大有關係。
《紙房子裡的人》是部關於愛書人的書,裡面談書籍的種種趣味幾乎跟故事情節等量齊觀。裡面夾雜許多趣聞,如曾經有狗被世界名著害死,因為他發狂啃食一部大部頭作品,結果消化不良而死。也談到藏書家的各種類型,書裡有兩位藏書家,當教授來到藏書家的家中,小說節奏也放慢,鉅細靡遺的描述書架的設計外表光澤氣味、與眾不同的分類法(如莎士比亞和馬婁不放在一起,因為他們互控抄襲)、選購的標準...等等。讀這本書愛書人一定會充滿樂趣,可以得知許多書籍的趣聞知識,比較藏書家和自己有何不同,比如說卡洛斯的書籍排列根據作者的愛恨情仇,我自己則是沒有邏輯可言,有空間就放,只有自己找得到。裡面也談到各種藏書家,有人競逐高價的珍本書,一本都幾十萬起跳。有的專收集某個時期,如18世紀的文學。也有的只要是書什麼都收。看到有人能為書傾其財力,真是令人讚嘆。(當然藏書家中也有不少是專靠書籍買賣的商人)
- Jul 04 Tue 2006 17:55
讀尼采《悲劇的誕生》
- Jul 02 Sun 2006 16:49
讀愛特伍的《潘妮洛普》
- Jun 19 Mon 2006 14:09
讀 蘇珊宋妲的《論攝影》
蘇珊宋坦《論攝影》不同於一般市面常見的攝影書,不是
談攝影的技巧,也不是談論攝影的美學(至少不單單只講
到美學),主要是從攝影思潮的流變談起。裡面分章節談
論了好幾個主題,如攝影和繪畫的競合關係,攝影和超現
- May 23 Tue 2006 16:53
讀符傲思《法國中尉的女人》
- May 21 Sun 2006 03:39
讀李筱峰《與馬英九論台灣史》
- May 21 Sun 2006 02:43
讀高翊峰《奔馳在美麗的光裡》
- May 01 Mon 2006 17:34
讀駱以軍《我愛羅》
- Apr 20 Thu 2006 17:09
讀雷馬克《里斯本之夜》
從書櫃拾起那本早已絕版,雷馬克的《里斯本之夜》。對我來說,
雷馬克曾是最喜歡的作家之ㄧ,《西線無戰事》、《凱旋門》都很
喜歡,不過已是六七年前的事。重要的、找得到的作品看完,就不
得不也該向雷馬克說再見,航向下一位作家。
- Apr 18 Tue 2006 00:59
被剝光的哈利波特

工作告一段落,進辦公室喝水。赫然發現Q桌上堆了一塊塊高高的書磚,都是些被「剝皮」的傢伙,封面版權頁都被撕掉。翻翻內頁,「Harry Potter」、「Ron」、「Hermione」跳到眼前。原來是《哈利波特6:混血王子的復仇》的英文版啊!無論是大人版還是小孩版,脫下「衣服」後,都是一樣,居然只差個封面,真令人失望。
書磚旁還有一堆書皮、版權頁,我是一點也搞不清楚狀況。經Q解釋後,才知道這些書皮要退貨寄回國外,書的內容要作廢處理掉。原來退書退雜誌給國外都只退封面和版權頁,因為退整本書運費高得嚇人(就像我今天寄兩本書到香港,航空印刷就花了我247大洋)。
看著那一疊被脫光的「哈利波特」,實在有點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