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閱讀 (185)
- Sep 07 Wed 2022 00:08
新開幕的臺中市立圖書館上楓分館
- Apr 25 Mon 2022 01:43
宮布利希《藝術的故事》:超優質的藝術入門書
- Apr 14 Thu 2022 07:39
李文良,〈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摘要
- Apr 07 Thu 2022 01:39
古慧雯〈十七世紀荷日貿易中台灣所扮演的角色〉摘要
- Apr 02 Sat 2022 05:37
洪麗完,〈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為例〉摘要
- Mar 22 Tue 2022 00:11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摘要
- Mar 15 Tue 2022 03:07
〈大英博物館人類館的現況與未來〉摘要
- Mar 13 Sun 2022 02:07
〈美國人類學中博物館的角色〉摘要
Collier, D. & H. Tschopik著,王嵩山譯〈美國人類學中博物館的角色〉。《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臺北:稻鄉出版社。
博物館的濫觴於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的大冒險時期,私人收集器物所成立的「奇物陳列館」。由私人的展覽室轉移到公開或半公開的博物館,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末才實現。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本世紀人類學博物館的基本模式已建立起來。哈佛的皮百第博物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的人類學部門、美國國立博物館,在1890年時都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了。
由於有幾個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引導,使得十九世紀博物館研究突然且完全的顯現。普特南在組織了哈佛皮百第博物館之後,也建立起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人類學部門;普特南也擔任1893年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人類學組的監督,並且直接促成費氏博物館的成立。之後,普特南繼續在加州大學成立人類學系和博物館。他的影響力也延伸到史密森機構。在普特南四處籌建博物館活動時期,有不少專業人類學家開始佔有博物館主持者的職位,取代了有興趣的業餘者;
- Mar 09 Wed 2022 02:31
〈變遷世界中的民族誌博物館〉。《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摘要aup5
Ave. J. B.著,王嵩山譯〈變遷世界中的民族誌博物館〉。《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臺北:稻鄉出版社。
〈變遷世界中的民族誌博物館〉
十九世紀中葉末期,異文化的物質被攜回歐洲,導致民族誌博物館的成立。功能論的發展使英國的民族學與民族誌博物館分道揚鑣。殖民時期對異國民族的思維特徵,重現於尼德蘭的的博物館中,在法國則民族學和博物館的關係維續了下來,其主調異放在異國情調、巫術與宗教相關器物之上。然而歐洲亦有較為一般民族誌取向的博物館,例如荷蘭的萊登民族誌博物館便是。
- Mar 06 Sun 2022 00:20
《公司與幕府: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融入東亞秩序,台灣如何織入全球的網》摘要
亞當.克拉洛(Adam Clulow)著,陳信宏譯,《公司與幕府: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融入東亞秩序,台灣如何織入全球的網》,新北:左岸,2020。
※章節安排:
引言:馴服荷蘭人
Part1、外交
- Jan 06 Thu 2022 22:29
顧敏耀,〈呈現在地觀點與挖掘草根歷史-彰化縣「大家來寫村史」叢書初探〉摘要
顧敏耀,〈呈現在地觀點與挖掘草根歷史-彰化縣「大家來寫村史」叢書初探〉,《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7期,2011年5月,頁239-269。
章節安排:
壹、 前言
貳、 各冊內容簡述
- Jan 05 Wed 2022 18:41
微讀詩〈讀詩之夜 S03E01〉:久違的參與
- Dec 31 Fri 2021 08:34
王淑津、劉益昌,〈十七世紀前後臺灣菸草、煙斗與玻璃珠飾的輸入網絡-一個新的交換階段〉摘要及心得
王淑津、劉益昌,2007,〈十七世紀前後臺灣菸草、煙斗與玻璃珠飾的輸入網絡-一個新的交換階段〉。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 22:51-81
摘要:
本文試圖觀察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繼葡萄牙人之後,西班牙與荷蘭人相繼東來尋求亞洲貿易據點,促使台灣成為國際航線轉運站之過程,輸入台灣的玻璃珠與煙斗等外來物質的樣貌。臺灣本島的玻璃珠輸入起始年代很早,約自距今1800年前,進入金屬器時代,玻璃珠物質的使用更為普及,但其來源主要是以印度、東南亞、中國等亞洲供應網絡。現有考古遺址與民族誌資料顯示,隨著十六、十七世紀國際商業勢力在此之交會,輸入台灣的玻璃珠品類益擴增至歐洲、日本製品。從交換物品內容觀察,珠子似乎是外來者投原住民所好,用以交換當地物資的物質媒介。相對於此,約於同時期輸入台灣的煙斗物品,則是前所未有,可至於十五世紀以來因為哥倫布探險每週而開啟的煙草與吸菸文化的國際傳播脈絡加以考察,其品類亦顯示歐洲白陶煙斗、日本銅煙斗與可能來自南美洲、中南美洲的陶煙斗則很可能進入原住民部落,成為消費品之一。作者推測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再引進菸草與使用煙管喫菸此一新習俗上,扮演一定的角色。這些外來物質有些因為數量眾多,歷經長時間流傳成為擁有該物質原住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物,如淇武蘭遺址出土金珠;有些輸入有限缺乏後續供應者如煙斗,原住民在吸菸生活習慣逐漸建立之後,自行製造陶質或者竹、木質等替代性煙斗。這些物品,即是日後日治時期以來所建構或認知的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核心物質之一。
- Dec 27 Mon 2021 08:47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心得:讀書的技藝
《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主要作者為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和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前者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著稱於世,後者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來也曾襄助前者編輯《大英百科全書》。
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閱讀,大多從幼兒園時期就經由父母或老師的輔助,開始閱讀人生中的第一本書,甚至有些人還在母胎當中,當媽媽就會當作胎教,開始讀一些優質好童書。儘管在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大幅推動國民教育,閱讀對大多數人都沒有困難。但這本書談的不是基礎閱讀的或識字的問題。透過階段性的引導,這本書最終的目的是要能讓讀者盡量讀懂讀通,高過於我們知識甚至是智慧的艱難書籍。這觀念聽起來有點遙不可及,但是書中詳細的介紹了由淺入深的閱讀階段,如何從表面瀏覽,到深刻吸收。提供了無論是一般讀者、愛書人或是研究生及知識分子,打通閱讀任督二脈的開竅法門。
書中分為四大篇眾小節:
第一篇:閱讀的層次
- Dec 17 Fri 2021 01:47
西佛曼(Marilyn), 格理福(P. H. Gulliver)編,《走進歷史田野:歷史人類學的愛爾蘭史個案研究》摘要
章節安排:
輯一:導論
- 歷史人類學和民族誌的傳統:個人、歷史和知識性的考量
- .西佛曼&P. H. 格里福
輯二:從愛爾蘭民族誌解讀過去
- 愛爾蘭大飢荒的政治大合唱:佛曼那夫郡,1847年5月
- .文森
- 由捕魚者到偷捕魚者:十九世紀諾爾和鮭魚魚場的公共權利和私有財產h
- .西佛曼
- 信仰的語言:十九世紀當尼格爾西南部的宗教論述
- .泰勒
- 基爾肯尼郡南部的商店主和農民:1840~1981
P. H.格里福
- 二十世紀早期的愛爾蘭主幹家庭:克瑞郡的一個個案研究
- .柏德維爾-斐桑
- 讓征服文件說話:十七世紀提普拉瑞郡和基尼肯尼郡地產、社會和聚落的轉型
- .史邁斯
輯三:解讀人類學、社會史和歷史人類學的過去
- 殖民主義和愛爾蘭歷史發展的詮釋
約瑟夫.汝安
- Nov 26 Fri 2021 20:54
《燈塔水母》:集成長、友情、愛情於一體的奇幻小說
《燈塔水母》是部關於少年成長、夥伴情、愛情,輕盈又有點深度,並有著自己獨特的奇幻世界觀小說。
(以下有雷)
雜揉了許多元素,譬如說有些新生代熟悉的網路用語或次世代文化,頗接地氣,如熱門美劇《宅男行不行》、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角落生物;人小鬼大,愛聽老音樂,出現不少經典搖滾樂,如披頭四〈It's All Too Much〉,平克佛洛伊德的〈Wish You Were Here〉,海灘男孩的〈Wouldn’t It Be Nice〉…等,與情節相符相成。這些小朋友們的音樂品味對距離他們出生數十年前的老音樂知之甚詳。裡面10歲小孩的慶生會還有DJ股長,都讓人意想不到。令人猜想時不時透露的老靈魂,到底是作者還是角色設定?而前面從小朋友眼光看現實的世界,彷彿表面天真爛漫美好,卻也看得出光明中透露出的一絲黑暗。
- Nov 26 Fri 2021 00:47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摘要與心得
閱讀文獻: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996),頁147-183
一、前言:
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作為一種「社會記憶」,所呈現的「過去」並非是「全部的過去」,而是選擇性的過去,不是所有人的過去,而是部分人的過去。
二、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中的社會記憶結構
- Nov 24 Wed 2021 06:48
〈文獻蒐集與地方史志研究—以彰化二水鄉為例〉摘要與心得
閱讀文獻:張素玢,〈文獻蒐集與地方史志研究—以彰化二水鄉為例〉,《國家圖書館館刊》91:2(2002.12),頁35-51。
一、前言
1970年代左右台灣本土研究興起,除了區域史、原住民史、方誌的編纂也開始受到重視。儘管學界或地方人士都正視到修史的必要,文獻的不足,卻是這項工作最大的挑戰,筆者在撰寫《二水鄉志》〈歷史篇〉時,也遭逢這樣的問題;本文內容將說明田野工作的進行、地方文獻收集的成果,並闡述利用地方文獻,配合現有的歷史資料、檔案,建構地方史志的具體例證。
二、區域特色的掌握
傳統方志也從事實際調查以蒐集志料,並將之集結成冊,稱「採訪冊」;實地調查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實地調查與資料蒐集,是地方史志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鄉、鎮為單位,是進行小區域研究最適當的範圍。以彰化縣二水鄉為例,現有的史料、方志,能找到的資料寥寥無幾,而且多與水圳有關;為了彌補現有文獻的匱乏,筆者初步擬定清代部分將從地方調查過程,廣為蒐集字契、古文書。日治時期除了《二水庄館內概況書》、《員林郡大關》、《台中州統計書》等官書以外,並由《府報》、《台灣州報》、《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等報逐日蒐尋,甚至廣告也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戰後由於二水鄉公所並沒有資料傳承,所以戰後50年的資料保存狀態最差,有關鄉政民事必須從《省議會公報》中藉由議員的質詢內容,了解二水的重要議題。另外,《鄉民代表會紀錄》也是地方上可利用的資料。戰後各大報的相關報導,亦為資料的來源之一。
- Nov 15 Mon 2021 05:47
〈19世紀台灣岸裡熟番建醮意義考察-兼論內部關係與社會階層現象〉閱讀心得
岸裡這個地名對我來說算是熟悉的,因為家住大雅,到過去繁華的台中縣政府所在地豐原;神岡「岸裡」區域是交通必須要道,而且那邊也有一個岸裡國小並去過裡面。所以一開始就以為這是在講家鄉附近地域的歷史,因而選擇了這篇論文來寫歷史學方法的心得報告。
摘要:
建醮、普渡是台灣漢人的重要民俗活動,然而在令人在意的是19世紀的熟蕃也有建醮,固然受漢人的影響,但本身的部落民俗傳統也雜揉在其中,不像是單純的漢人建醮。本文受岸裡大社所遺留下來的文書,以及受「清帝國」介入岸裡行政社群的形成與社會生活實況的釐清。與漢人不同的特色有:(1)在岸裡公館舉辦建醮活動。(2)建醮選擇不是漢人的天公、三界公生日,以及土地公頭牙之後(非漢人於收割農閒之時)。(3)礁域與岸裡行政社群為主(4)經費由捐款而來,而不像漢人收丁口錢。
- Nov 11 Thu 2021 06:12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知識份子對自身階層的檢討
推薦序中,張鐵志提到:「桑德爾認為,現實中的才德制其實是虛假的幻想,在當代,教育是社會流動最重要的機制,但在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名校學生大部分來自富有家庭,因為富有家庭可以給小孩更好的學習環境,加上各種人脈關係,所以能否進入菁英學校是有階級偏差的,而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真正公平的機會。現實世界的機會遠遠不是公平的。」......頁5。
朱敬一的推薦序中,在績效主義下則提到:「什麼是應得的報酬?
一、績效主義者認為能力與努力所創造的高報酬,是他們『應得』的。但事實上有這麼理所當然嗎?CEO的薪水是員工的三十倍或三百倍,究竟哪一個是『應該』的?判準在哪呢?有位市長自豪自己智商一五七,因此反應敏捷進而當上市長,與此人『碰巧』是貴族有什麼差別?一個是好狗命,一個是狗命好,一也!父母為貴族是備受批評的貴族主義,父母靠精子卵子傳給子女高智商,不也是世襲?智商高或是麥可˙喬丹彈性佳,在道德上哪有什麼值得誇讚的?
二、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還有一個說法,駁斥『應得論』。奈特表示,喬丹之所以薪水高,是因為他碰巧出生在一個『大眾喜歡籃球運動』的社會,這也不是一種好狗命嗎?......
三、績效主義者深信『應得論』,於是養成了傲慢的心態,失去了對其他『智商低於一五七者』的同理心,他們在言談中不時表露出優越感......」......頁14、15。這幾天某市長的的發言果然又扯到用智商批評人,果然一語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