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鮑伯狄倫(Bob Dylan)搭便車獨自來到紐約追尋他的夢想,那時他只是個楞小子,穿梭在巷間的小酒吧駐唱,晚上睡在一個又一個的朋友家,聽著各式音樂,努力鑽研民謠音樂、探望臥病的伍迪葛士瑞(WoodyGuthirie):
「正值寒冬,城市裡的主要幹道都被積雪覆蓋。但我來自飽經霜雪之害的北地,眼前這地球一小角落的黝暗森林和結冰道路是嚇不倒我的。我可以超越極限。我追求的不是金錢或愛情,我有高度清醒的心靈,蓄勢待發,不切實際且懷抱著春秋大夢。我的心意如同羅網般堅定,不需要任何人向我擔保我的夢想會實現。在這陰暗且冰天雪地的大都會,我一個人也不認識,但事情會改變---而且很快就會改變。」...p.15-16
《流浪集》是狄倫自己寫就的傳記,時間橫跨1960-1980年代,並不是線性的敘事,而是選擇些生命重要的時刻交錯寫出,同時保有當時和現在的想法。包括無名小卒時的磨練期、朋友間的深刻交遊評價,許多樂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囊括在內。更珍貴的是可以看到青澀期二十歲前後的狄倫,在做什麼想什麼?也可看到當紅時、低潮期,他的生活、紊亂的內心狀態。這是音樂史上珍貴的一手資料。單就文字、描述、內容來看,這本書也是上乘之作,歌詞帶有靈魂的鮑伯狄倫寫起書來也是不凡,慧黠的文字加上深刻的個人體驗,讓這本書趣味十足。如果是像我一樣的狄倫迷,更是會愛不釋手。
在美國六零年代的狂潮下,他開先聲唱政治抗議歌曲,狄倫成為家喻戶曉,全美國最紅的人物之一的人物,被冠上「抗議歌手」、「先知」、「救世主」之名。他並不想在浪頭上跟著起舞,否認他被冠上的名號,堅持他只是在做他自己。然而禍害緊跟著他不放,烏茲塔克的家變成觀光勝地,不斷有人騷擾他,永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