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應貴,2008。第一章導論+第四章:田野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桂冠
陳述作者黃應貴個人的人類學經驗以及說明人類學發展的歷史背景:
身為一個在非西方世界成長的人類學學者,對這門學科的看法,至少有主要三個來源:一是國際人類學知識發展的衝擊,一是研究對象的刺激,最後是人生經歷的影響。
作者在青少年時期的一次憤怒的賣菜經驗,使得他決定要未來要念的是經世致用之學,因為歷史老師的影響,他進入了臺大歷史系後,才發現當時的歷史學訓練以訓詁考證為主,離「經世致用之學」相去不可以道里計。(頗有同感,在本身大學讀歷史系的氛圍中,確實覺得當今歷史系確實大多不是經世致用之學)而後在歷史系讀了一年後轉入了社會系。大學時期又讀了米德的《薩摩亞人的成年》原文書,這本書挑戰了當時西方社會所認為的普遍性真理,使得他大為震驚。而大三暑假一次打工經驗協助一位美國社會學家顧浩定進行問券調查,發現了社會科學普遍存在的盲點,以及更體會人類學注重被研究者觀點的學科特性。促使他對人類學產生興趣,考入了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即現在的人類學研究所。
當時的田野實習課,在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的久美部落進行,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台灣的原住民。1960年代年末期以來,當地人開始接觸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其努力與掙扎,令他想起小時候的生活情景,也勾起少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加上當時中研院正推動「濁大計畫」,需要有人從事該地區的原住民研究,他便選擇布農人的經濟發展作為碩士論文的主題,以便兼顧學術研究及社會實踐的目的。在從事田野工作及撰寫碩士論文過程中,他確實也協同當地人解決其經濟發展上的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