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線》是部題材特別,寫作方式有趣,翻譯嚴謹的小說。從2004年的紐約寫到1944年的德國,以倒敘的方式描寫一家四代被歷史捉弄及互相影響的家族命運,以四部寫成,用每一代六歲孩童的觀點看當時的世界 。除了翻譯的文字流暢易讀外,許多跟歷史文化相關的專有名詞也在章節後有所注釋,相當貼心。

 

題材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在歐洲各地設立「生命之源」培養純種的亞利安人種,挑選金髮碧眼的年輕女子與納粹生下「優等人種」,交與給黨衛軍家庭扶養,為希特勒第三帝國效命。因為戰爭人力耗損太快,更直接在歐洲各地抓走帶有純正亞利安人種特徵的年輕孩童,遠離家國給黨衛軍家庭收養。家族裡的曾祖母就是生命之源 裡孩子,從烏克蘭被帶到德國 ;近幾年的文學暢銷書,許多都以兒童的眼睛看殘酷的真實世界,柔化溫暖原有的現實。這本小說也循著這條路子,外面世界的巨大變化和衝突在6歲小孩是懵懂的,但是大者如納粹之後的道德煎熬、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對立,小者如夫妻、母子、婆媳間的議題,都成為背景縮影於小說之中,透過孩童的角度一步步揭露,成為大小兼顧,有內容的小說。

 

以小孩的觀點出發於作者是較輕鬆簡便的。因為許多成人間愛恨糾葛往往是劇烈不可原諒的,加以歷史文化不可逆的催化下,常會陷入必須深刻、必須煎熬的死胡同,是暢銷小說讀者避之唯恐不及的「菜」。作家必須費盡心力才能處理得當,但是身為暢銷作家的自覺,他必然會避免走這條路數,讓目標讀者看得費勁傷神能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嗎?透過作家的研究,加入巧思編織而成的小說,能再度提醒我們世界上曾有著或是正在進行著納粹與猶太人,以色列與阿拉伯人的悲劇,當然是件好事。但也有許多天真忠實的小說讀者以為書裡與現實世界無二,以書裡的世界取代現實世界,或是以書裡看世界的態度邏輯代換成自己的態度邏輯,是件蠻可怕,只要是讀者都需小心。書店裡常聽到這類話,客人跟朋友推薦「你應該看這本《追風箏的孩子》來認識阿富汗!」或是「看《偷書賊》你就知道納粹統治下的老百姓都怎麼過日子」,這不是太以偏概全了嗎?

 

嚴苛來說,這本書的歷史文化背景像是新聞報導式交代過場,並沒有產生人物與歷史深切糾葛的巨大張力,在歷史的洪流裡沉淪、掙扎、滅頂,與這方面的大師如葛拉斯、雷馬克,差了老大一截。分成四部,以四個四代間的6歲小孩串成一部家族史,雖有獨到之處卻也破碎不完整,沒有好收尾;但是南希˙休絲頓除了要將各特定歷史時間地點融入小說情節,還同時要處理家庭中各種關係的衝突,其實已經有很大程度的努力與誠意。

+++++++++++++++++
他山之石:

納粹「生命之源」 種族優生之始

Nancy Huston, Lignes de Faille (2006)

+++++++++++++++++
格內相關閱讀:

「閱讀」讀 馬格斯朱薩克《偷書賊》:豐富內涵

「閱讀」讀 齊格飛藍茨《德語課》:履行責任的矛盾

+++++++++++++++++
書名:斷線 Lignes de faille
作者:南希休絲頓 Nancy Huston
出版:2008,台灣:木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卵生水筆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