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書房開了一門書評習作班,沙貓貓提到開課的動機:「由於部落格的使用幾乎已經到了一種如火如荼的境地,加上許多出版社紛紛以試讀本希望吸引讀者的目光,藉由他們的書寫......每一個人幾乎都會描述書中的情節、感受、推薦理由,每一篇書評幾乎循著這相似的軌道進行,書寫,看不見異質處;觀點,也經常成為一種背書與推薦。簡單的來說,這些書評,幾乎不存在「風格」這件事」

 

這陣子我也常思考這些問題,長久在部落格上的書寫「讀後感」這件事(或是人稱的書評),常常流於枯燥、一成不變的模式,結構是:1.故事大綱,2.分析,3.感想。偶爾靈光一閃,但多數還是機械化的動作。此外,我也漸漸不參加試讀的活動,一方面要給出版社一個「交代」(總不能拿了人家的書,又說書爛),一方面也會有限期讀完寫完的壓力。遇到壞書時,只好不提好壞,提些書中有趣的細節,但其實不提「壞處」,也算是一種背書與推薦。很想去聽聽看小小這門課到底會教些什麼,挽救我遲滯不前的寫作,無奈時間衝突。

 

話說回來,一篇好的書評,能讓讀者開拓視野,讓你明瞭這本書不是宇宙中唯一閃耀的星星,在群星環繞下,它的光芒可能顯得微弱渺小。也可能看到書中高明幽微的安排 ,它是星座中光芒四射的主星。這類優秀書評在波赫士、卡爾維諾的書評,昆德拉的《簾幕》、張大春的《小說稗類》中俯拾即是,詹宏志、吳念真 也散見一些文章。甚至,書評比原書更迷人,更讓人享受閱讀過程。

 

然而,也有些專業書評寫作者,台灣可能屬唐諾、南方朔的曝光率最高。唐諾的文章常會根據書中某個主題延伸,展開漫長幾乎是無邊際的跑馬,切中主題時,令人讚嘆他的眼光和見解,但有時扯遠了,就令人感到不耐;南方朔有個封號是「民間學者」,隱隱然自詡為大師,人文社科書常找他寫推薦序,張大春也曾幽他一默。不過他寫的東西常會出錯,不管是大者對學科的認識、專有名詞的解釋,比如說這篇對他的批評「大師」的精神分析觀點。又或是小者如資料的搜集考證,寫菲利浦羅斯推薦序時,以為木馬是第一次引進,其實2000年新雨早就翻譯《我是乳房》。當專業書評家的文章充斥,但是錯誤百出時,會讓人憂心因為錯誤的引介而減損原書的價值。

 

當如今因為部落格文化大興,書評充斥的時代,我喜歡看到部落格暢所欲言的放肆,帶有個人經驗直說好壞。至於印在書籍前的推薦序,則需要完整正確的背景知識,又或是能引發讀者共鳴,帶動閱讀的樂趣。

+++++++++++++

他山之石:

9.5(三)文學讀書會+書評習作班:從《兩個嚴肅的女人》開始

+++++++++++++

格內相關閱讀:

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卵生水筆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